English|学校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读者服务» 互动活动» 书林驿

活动成果:【育慧园地】在路上——旅行专题图书阅读分享

部门:图书馆  发布日期:2017-09-12  点击次数:
 《一个人的旅行2
   王柏亭  

这本书是以漫画形式呈现的绘本,比起单纯读文字更有趣。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原因是我也喜欢一个人旅行。旅行的时候我不喜欢一大群人在周围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也不喜欢非要遵从他人的意愿有所限制和被束缚,更不喜欢走马观花式的欣赏风景。如果是一个人旅行就能解决上面所说的烦恼,一个人自己走走停停,去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风景,没有任何的束缚,安安静静地去感受,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旅途感悟。

当然一个人旅行的时候偶尔也会羡慕那些结伴而行的人,因为当你看到震撼人心的美景,品尝到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美食时,会多么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和你一起分享此刻的喜悦,心中也难免会产生一丝丝孤独感了。其实在本书中作者在尽可能还原她一个人的旅行过程,展示旅行的快乐,很少提及不快,只是在书中的最后的飞机停航篇,也让我们看到旅行的不易。但我想也正是旅行中的遇到的这些困难和挫折教会了我们成长。非常喜欢作者在后记中说到:“我想象中的一个人的旅行,没有绝对的好坏;一个人去流浪,结交各路好友,一个人绝对办不到的旅行,探索自我的旅行,脑袋放空~什么都不去想的旅行,老老实实地巡游各个观光胜地,心不在焉地迷了路,高兴地时候咧嘴大笑,寂寞的时候就装忧郁,奢华的一个人旅行,节俭的一个人旅行,不论是哪一种,都是发自内心、令人欲罢不能的一个人的旅行,反正到时候只要能平平安安回到家就好了呀~”。

我认为一个人旅行的好处在于没有人认识我,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我可以抛却原来的忧愁,想笑就笑,想哭就哭,随心而行。其实作者通过绘本希望给我们展示一种旅行时轻松,自由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是我希望在旅行中体验到的。放空脑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真正享受旅行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旅行。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本次主题阅读活动我选择了两本书,而《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便是其中一本。我非常喜欢旅行,所以也对本次阅读的主题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跟着作者的笔尖去游览了世界上许多美丽的胜地,二是对旅行意义有了深刻理解,三是由旅行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一)跟着作者去旅行——那些地方、那些人

我确实很喜欢旅行,从小时候我就期待着未来能够周游世界,去看看我在所生活的地方之外的那些景、那些人,用那句火了很久的话说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人们都说旅行要趁着年轻,因为当你老了,会因为身体的局限无法再去太远的的地方了,但是年轻的我们又有资金上的约束。也许打工赚钱可以让我们去完成一次国内的短途旅行,却支付不起一场出国旅行。但是通过阅读有关旅行的书籍,我们可以跟着作者的笔触周游世界。

读《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我同作者一起到达了缅甸蒲甘,我知道了原来在这嘈杂的世界中还有这么一个安静的去处;到达了印度喀拉拉,我明白了原来“桃花源”从来就不是一个传说;到达了斯里兰卡,认识到原来现实世界中也有爱丽丝的仙境。上述这些地方让我真正地了解到除了车马喧嚣、流光溢彩的都市,还存在着许多可以让我们心灵休憩的净土。

我同作者到达了日本东京,除了东京郊外那火红的彼岸花,让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村上春树的作品《1Q84》了;到达了不列颠,和作者一同体验英国的冷雨,去了解这个国家是如何的多雨,也许多雨不是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英国人互相问候时的温暖,中学的时候我常常把英国人互相询问天气当做常识,而今也终于体会到询问天气中所包含的那份温情;到达了西班牙巴伦西亚,体验法雅节上的狂欢,这是创造美又带来快乐却最终用大火焚毁的独特节日。不论是法雅节,村上春树的《1Q84》还是英国人询问天气的学问,不仅限于这些,我想旅行时,每每到达一处地方,让我们了解感触最深的应该是那个地方的文化。

在旅行中我们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人,作者在书中这样说‘“旅途中遇到的人,他们在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丰盈了你的人生”’。是啊,我们不能预测我们到底会遇到谁,也许旅行中偶然预见的人,也可能改变你的人生。我们可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也可能遇到热情的当地人,尤其是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与接触中,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个地方,这些遇到的人大概也会成为我们每次想起这个地方时的美好记忆。

(二)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何在?其实从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自顾自的看风景和玩耍。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我只能说我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旅行了,我喜欢一个安静地看风景,对于我来说旅行就是找个空闲让自己静下来远离那些喧嚣,偶尔找个机会给心灵放个假,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关于旅行的意义的见解,当然我也认同他的观点。“旅行的好处在于,有那么几天,你的人际关系简化到了极致,附近没有什么人认识你,不论你过去做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也不管你曾经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可以在路上的瞬间重新开始。你是清白的,你是陌生的,所以你可以是完美的,你可以恣意扮演你喜欢的那个自己。”

之前读过《一个人的旅行2》的绘本,它让我知道一个人的旅行没有那么孤独,反而会有些独特的美好感受。在《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这本书中作者更是提到“好的旅行应该是孤独的,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更远的远方,也向着自己的内心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在印度街角那个门口站着白牛的小吃店,或者约旦深谷那个赶着山羊的老妇面前,遇见那个你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那个卸下来都是丛林里背负的重重的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三)旅行中的关于人生的思考

到一个地方旅行我必然会去那个城市的博物馆,因为走进博物馆可以让我更好的了解那座城市,在本书中博物馆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我也了解到,原来一座博物馆其实也有深意“在每个人心中,也都应该有这样一座让自己能够为之自豪的‘人生博物馆’,时光匆匆,永不停步,我们大多很少造访自己的内心,静静地梳理过往,因为忙碌,因为浮躁,甚至因为恐惧和不忍面对过去,更因为我们一直认为自己需要拥有更多。当你觉得拥有的一切不能够让自己觉得快乐和满足的时候,检视一下博物馆里小射灯下静静地躺着的古老残片,也许能帮助我们领会是什么使你成为真正的你”——摘自《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最后分享书中的一句话“旅行,修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向内心深处远游,即刻上路,寻找那个更可爱的,或者曾经是那么可爱的你,便是神迹一般勇敢”。所以出发吧,希望每一次旅行都能如我们所愿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自在的旅行:一路走来一路记
安君妍

这是一本游记随笔集。作者松浦弥太郎和摄影师若木信吾两人在世界各地旅行,分别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了不一样的当地风景。两人不找新鲜有趣的地方,而是专门寻找古老的有艺术气息的街区,在那里有别样的咖啡馆、艺廊还有最为宝贵的书店;在那里可以找到许多令人叹息的回忆和让人意外的惊喜。

两个人不是背包客,不需要每天徒步走许多地方。他们只是纯粹的游玩,欣赏,在有限的时间内,散步,不用地图,只需自己慢慢前行,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与人文艺术。作者自己能画出他所经过地方的地图,完全手绘,特别有魅力感。这几个地方,我一个都没有去过,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很是向往这些宁谧的所在。他们有的处在自由的世界之端,充满着异域风情和浪漫人文气息,比如巴黎的奥贝尔康普夫,它的书店也是充满了浪漫,莎士比亚书店没有法文书籍而都是英文书籍,里面的作家作品也无需多说:哈罗德·门罗、埃泽拉·庞德、爱伦·坡、乔治·惠特曼等,都是我的最爱。有的则是恰好地点缀在大海之中亦或是守在海岸之边,比如夏威夷的希洛和加州旧金山的北滩。它们那里人虽然不多,而且地域偏远,但恰好是这份地理位置,带来的却是充满着夏威夷汉堡盖饭的咖啡馆地域文化和老诗人自由骑车吟诗的无拘无束。这不是偏安一隅,而是独守清净,保持自由。有的是融合了许多地域文化,而形成自身特色文化之地,比如宝岛台湾的台北和台东。关于台湾,作者作为一个日本人,也在文中表露了自己对台湾日殖期间保留的日式文化的看法,他希望古老的日式建筑依旧被保留在这片土地上,也许是出于纯粹的对文化建筑被拆毁的怜惜,也许是其他原因。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台湾的确保留了许多日式文化,比如许多老人都会说流利的日文,而活字刻板上可以刻出日文名字等。现在的台东许多台湾本土少数民族的人没有姓氏,却采用了日文名作为他们的正式名字,他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用简单的日文词语进行交流,可以说一些日文词汇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民族文化中,这也可以体现他们少数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但是台湾并没有完全日式,它吸收并且发展完善着,台北最大连锁书店——诚品书店里书目多种多样,中英日文作品各占一席之地,作品传承着它们各自的文化,并在台湾人群中进行文化交流和碰撞,最后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有的地方是完全保留自身特色文化的特殊之地,比如日本东京的中目黑以及旧书天堂——美国旧金山的伯克利。中目黑有些书店是日本色情文化产业集中地,但是也不乏好书捡漏,作者就在一家色情书旧书店淘到了《巴尔托克——晚年的悲剧》,可见只要是愿意淘,哪里都能找到宝。伯克利不仅是能淘到旧书,而且是初版珍藏版的老书、宝书。因为这里曾是大学城,悠久的文化历史氛围酝酿了将个人语言化为文字的习惯,随后就形成了印刷装订成书的书籍文化。这里也藏着大量珍贵的摄影集、艺术书籍,走进彼得先生的旧书店会让人为其书籍数量和质量所震撼:感觉这就是古书的天堂,纯洁灵魂的圣地。

即使到了一无所知的地方,那里也必定有耀眼之处。作者每走到一处,就要到当地的书店去看看,感受那里的人文气息,这是因他的意志而行。生活由苦涩和甜蜜共同掺杂而成,想出去的时候,就去走一走,看一看。来一场自在的旅行,体会不同的世界,感受别样的风采。

 注:《自在的旅行》 松浦弥太郎 著 若木信吾 摄影 黄碧君 译 中信出版社 出版 2015

 《万水千山走遍》
卢静芳

三毛一辈子都在流浪,一辈子都在写游记,《万水千山走遍》是她晚期的作品,却是我看的第一部三毛作品,有些遗憾,心想应该从早期的《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开始看,看三毛从一个活泼明亮的少女开始成长,在撒哈拉时初尝新婚的喜悦,后来变成一个丧夫恸哭的少妇,最后再看《万水千山走遍》,感受她内心经历的极大的痛苦,思考生命对于她的意义。从前往后看,仿佛看着一名少女逐渐被岁月侵蚀成了老人,但从后往前看,又何尝不美呢,好像是看一位老人回光返照,懵懂又年轻起来,充满了惊喜。

阅读这本书期间,正值暑假,白天复习考研,到了晚上11点钟,我会冲上一杯黑咖啡,拿出这本书读上一两篇,然后凌晨1点多再睡觉,家乡的午夜,是寂寞的,这座小城市不像北京那样有着丰富的夜生活,晚上11点钟,从窗户往外望,四周一片漆黑,没有人家开着灯,耳边也是空荡荡的,没有白天时的热闹。在这样的环境下,看三毛的书是孤独的,因为三毛总是痛苦忧郁的,她的情感通过笔尖渗透到纸张上,最后再感染了我的情绪。

去美洲旅行的三毛38岁,荷西去世两年了,她没有在书中写很多有关荷西的事情,有的话也只是简单两笔就带过了。可她的文字是沉重的,是悲伤的,是浪漫的,是漂泊的,深夜的我读着三毛的文字,总是被悲伤萦绕着。

最喜欢厄瓜多尔纪行中《药师的孙女》一篇,因为太美了,我的思绪也被三毛带到了空灵的安第斯山脉,那高原被云雾笼罩着,躺着一片如镜般平静的大湖,这里,青草常盛,天空常蓝,空气永远稀薄而寒冷,骆马与绵阳是欢喜的。主人公哈娃是三毛的前生,我想三毛理想中的世界一定像安第斯山脉一样清冷,灵动,三毛理想的生活一定也是像哈娃和年轻猎人一样坐在小屋门口的石阶上,看湖水和雪山在寂静平和的黄昏里隐去,沉静地看月亮上升,就好像她和荷西在撒哈拉的生活一样,三毛理想的命运或许像哈娃一样:南美印第安人的女子平凡的一生。

三毛的文笔太美了,尤其《药师的孙女》这一篇,没有华丽的修饰语,词语都很朴素,景物描写让我想到了《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都是白描的写法。似乎美景向来不需要精美的辞藻,只需将美景本真的面貌写下来即可。

不识三毛时,我以为三毛会是一个“林黛玉”式的女子,多愁善感,才会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力,阅遍万物苍生,落下细腻的文笔。但看完了书,知道三毛有“林黛玉”的葬花之忧愁,但她更有抗争与倔强。80年代去拉美国家旅行,实在需要勇气和毅力,其中的艰辛曲折不言而喻,在洪都拉斯的雨城里奔波,在安第斯山脉的高原上头疼剧烈,在去玛丘毕丘的路上遭遇洪水,但从来没有阻挡三毛的脚步,在厄瓜多尔,人生地不熟,偏要跑去本地印第安人家里,要求在那里住几天,一个女子,在没有其他人的陪伴下,执拗地住下了;在哥伦比亚,遭到不公平待遇后,生气地与当地小贩对峙;在秘鲁,与导游争执。三毛原来是这么的倔强和抗争,不是想象中的柔弱女子。

三毛一定是善良的,在哥斯达黎加,一个中年男子卖不出去爆米花,三毛主动与他聊天,倾听男子的诉说,同感他的无奈、辛酸和乡愁;洪都拉斯一篇中描写了不好的旅行体验,文末还要强调“只代表部分所见所闻,不能一概而论”;哥伦比亚的游记遭到邓神父的异议后,又专门补了一篇道歉信;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秘鲁,遭遇大洪水,她拼命地挤上巴士,扒着巴士门,为每一个被困在车站的旅客,争取机会,让他们也有机会逃生,即便与司机,导游,旅行团的游客发生冲突,三毛也是据理力争,好不容易回到旅馆,三毛还是要拖着疲倦的身子去找警察,让警察派警车去接旅客。读到这篇,令我汗颜,换做是我,我绝对是没有三毛的勇气和抗争,我也许还在心里默默祈祷自己的命运不要太悲惨,更不要说帮助别人求生了。

因三毛旅游的国家是拉丁美洲,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印第安人,西班牙殖民入侵和教堂等。我不禁又去查阅了一些关于拉丁美洲的历史资料,心里满是愤愤与不安。

拉丁美洲土著居民本是印第安人,他们有着灿烂的文明,也创造了印加帝国这样的辉煌时期,可是西班牙人入侵了,他们通过挑拨离间,使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内战,再趁虚而入,表面上说要跟土著居民谈和,一起会晤,实际上暗中埋伏,逮捕了帝国首领,要求大量黄金赎回,老实的印第安人上交了财产,殖民者却又背信弃义,杀死了首领。没有了首领,殖民者更是大肆屠杀,印第安人血流成河,殖民者破坏土著居民的文化,修建了很多天主教大教堂,拉丁美洲本是信奉太阳神的,但现在去拉美旅行,著名景点都是白人的天主教大教堂,拉美的政治高层,总统总理也都是白人。可这原本都是印第安人的土地啊!这群无恶不作的殖民者!世界原本就是这么残酷,强大了就会去侵略别人,落后就饱受欺侮。

我一向不喜欢旅游,即便看了三毛的书,也没有激发我去旅游的激情,反倒更加觉得心累,舒舒服服地呆在家里不好吗,跑去不发达的地方,瞎折腾什么。人跟人就是不一样吧,三毛注定是要流浪的,走遍万水千山,而我,更加向往稳定温馨的生活。但我还是喜欢读三毛的书,喜欢三毛的文字,喜欢三毛带给我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喜欢读不同的人生。

 Chapter1在路上(读阿多尼斯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有感而发一篇散文)
侯懿真  
  天地何其之大!人在这偌大的天地之间如一粟,一生不过须臾。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相处,感受自己的情绪、当下的状态,并学会享受自己拥有的美好或不美好的品质。即使你的孤独像一座花园,繁华孤寂,也要学会在成长路上用尽全力,不留遗憾。我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学会享受孤独,珍惜梦想,小心翼翼的爱着爱的人。

                            孤雁与长夜                                                                

    一只孤雁,穿过黑暗的天空,凋零了几片树叶。在黑暗来临之前,我轻轻闭上了双眼。

                                                                       ——题记


  又是一年深秋。

  深秋。我用蓝色的水笔这下这两个字。深秋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这笔下略带浓郁的蓝色。Blue,blue.蓝色,忧郁。

   在街上走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穿着单薄风衣厚底鞋子的同龄少女,带着羊毛围巾的老人们,还有一身西装步履迅疾的提着公文包的职员。突然就觉得,深秋是一个包容的季节,也是一个留出人与人之间罅隙的季节。

   深秋的深夜里,无心睡眠。开了一点点的窗户,凛冽的夜风卷着秋季特有的凉意袭来,带着可望而不可即的梦的气息,一点一点把我吞噬在黑夜里。

(一)

   北京是座繁华的城市。

   多少怀揣梦想的人来到这个城市,有的碰得头破血流,有的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这里有着在小城市碰不到的机遇。所以填高考志愿时,我首先写了北京的一所大学,然后,就来了。

   -你为什么来北京?大雨给我发了一条短信。

   -你不是说过,不喜欢大城市的浮躁与复杂么?大雨又发了一条。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的确不喜欢大城市。就北京来说,我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了,也看到了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繁华的政治经济,果然不负首都的称号。可是……它再好,于我而言也十分陌生。北京话有点拖音,语调令人感觉礼貌而疏离。北京的玻璃大楼在深夜也灯火通明,霓虹灯与星子一样彻夜不眠。深秋的北京环境更是不好,打开手机看天气APP,连续几周基本上是重度污染。路边的树也都被霾蒙上了一层蒙蒙的灰色,颜色并不鲜亮分明。

  -我就是想到外面看看。发送出这九个字,我关上手机,闭上眼睛想着。

  高三那一年过得辛苦。早上六点半上早读开始学习,一直到晚上十点半才回家。回家后还针对自己的弱科做练习题,到十二点。天天如此。我曾做着做着数学题摔笔,双手捂住眼睛想要哭出来。有时,真的到了忍受的边缘了。反反复复的考试,练习,整理错题。我哭着问过闺密涓,我不想学了,我够了。她眼神明亮的看着我说,阿真,你不学了,你的梦想呢,它怎么办?

  我的心像是被猛烈的撞击了一下,钝钝地疼。是啊,我的梦想,我不能失去它。我是那种靠着梦想的支撑才能坚持下来的人。没有它,我会迷茫,会不知自己一天一天到底为了什么。

于是我又翻来练习册,咬着牙,一遍一遍刷着题。

  我所在的小城市环境非常好,安静怡人,适合长久居住。可是,自打我幼儿园开始,就一直住在这里,再到小学,初中,高中,从未出去过。上大学,我应该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更好的接近梦想。艰苦的高三都熬过了,为什么不去外面的地方看看呢,不然多对不起自己。虽然,来北京并非我的本心。

  在梦里,我常常能见到一只大雁,孤独的飞行,飞过我的家门前,然后又飞向远方。我在梦中惊醒,看见它飞向了黑夜的深处。那深处,带着朦胧的光亮。
  我知道,那是什么。

(二)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海子《在昌平的孤独》

  在图书馆刷微博。

  十月十三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揭晓。微博上面说,是阿多尼斯。一群评论大赞并扬言要去买《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长长见识。结果后来才知道,是鲍勃迪伦。

  给我身边的同学说,阿多尼斯,这帮人骗鬼呢。

  同学问我,谁是阿多尼斯?

  这种尴尬的事情时有发生。

  周末不上课,独自一人,坐上地铁。地铁运行起来,风呼啸着像人从嗓子里爆发出来的呼喊声。我突然想起了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呐喊的人》。冷色调的背景清冷的环境,一个人在呐喊,全身都扭曲、变形。车窗外面一片漆黑。我全身发冷。

  都说浮生面具三千个,但我仍坚持着本来的自己。和人相处使我感觉疲惫。清漪姐对我说,小真,人还是要合群点,对自己有利啊。我沉默不语。这一点我当然是知道的,但我不愿因此让自己受委屈——我指的是精神上的。

  人呐,总会做着不由己不衷心的事,对吗?

  喜欢独自在夜间行走。充满凉意的风,树影在月光下婆娑如破碎的玉,不知名小虫的梦呓,这所有的夜晚的一切一点一点填充到我的心里。

  我曾对大雨说,谁都是谁的过客。凉薄的话,却是真实的我的心。我害怕分别,却又一刻不停地与周围的人和物分别。那种感觉,就像是这夜晚,人影稀落,梦境般让人惆怅,孤独的凉风,孤独的月影,孤独的自己。

  在独自一人时,总会恍惚间看到文森特的影子。浓烈的明黄色,炽热的跳动着的向日葵。或是深蓝的星空,一片一片的星在闪耀着,吞噬孤独。总是睡的晚,所以头总是疼。吃了一把止痛片好像舒服了不少,但,心里又开始难过起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日子一天一天过,寂寥的心情依然寂寥,难以派遣的心思,在日复一日的群居生活中,压抑着、沉闷着、躁动着。

  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说着不痛不痒的话,开着大胆张狂的玩笑,把自己的内心包裹在水晶冢里。不愿再轻易拿出来。有些人天生的会来事,会与人相处;而笨拙的我,只会那样做。

  你知道,那只大雁,为什么孤独。

(三)

  季节更替,寒暑往来,终不过是一年复一年。

  人呐,渺小之极,微若尘埃。我曾以为事情都是一如那样的美好;我曾以为我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我曾以为,人生是一条直线,总是从起点走到终点——可是,都是我以为。很多事情我们根本无法预知,也根本无法去控制,只能任由它发展。而人生,本质竟然是一个圆,失去的还会失去,到来过的还会再到来。当我体会到这些时,我刚刚过了18岁的生日。

  是什么时候?2011年奶奶去世,突发的脑溢血,我没能见最后一面。现在回想起的是幼年时和奶奶一起睡,冬天我的脚很冷,奶奶把我的脚紧紧贴在她的腋下取暖。16年生病了6年的爷爷又走了,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家。还有爷爷用过的东西。茶杯、毛笔、收音机、地图……就那样安静的呆在那里,仿佛还在等主人来用。曾经交过的好友,也在时光的淘沥中来来去去。想联系的人,找不到了联系方式,照片却还留在了当年的笔记本上。

    ……

    你说那只孤雁,它也终有一天,与亲爱的人告别,所以它拼命向前飞去,想带给亲爱的人更多明亮的星光,想抓住细微的幸福。

    深秋,深秋的尾声。

    天骤然变冷,突兀的、放肆的变冷了起来,就像到了冬季。

    又是一个夜晚,夜色朦胧,万户静寂。

    一只孤雁穿过夜空,我目送着它,看它孤独的,渐飞渐远。

 

    Chapter2在路上(假期又重温了古龙的几部武侠小说《欢乐英雄传》《勾魂金燕》《天涯明月刀》,仍觉得心中的热血豪情不减当年年少轻狂的自己)

 

劣马

  你说你是劣马,向往江湖的不羁与潇洒

             一尊薄酒,饮尽唐宋记忆、明清烟雨

             一支笙箫,吹进嵇康之曲、飞燕之意

             手中有杜康,身边有知己

             心中溢满热血的梦想

             劣马,桀骜不驯的劣马

             诗酒趁年华

 

             你说你是劣马,在最动人的锦瑟年华

             你手执着掉落了枝叶的花瓣

             吻上了春天温热的唇

             扶上了秋季燃烧的雨

             隔着一剪光阴,你忘记了曾经鲜衣怒马

             劣马,桀骜不驯的劣马

             你不愿虚度年华

 

             你说你是劣马,一直奔跑向着远方

             也许岁月静好,可你悄然改变

             也许清景无限,可仍寂寞无人见

             也许良辰美景,仅仅是韶光一现

             我们都有被岁月,老去红颜的一天

             劣马,桀骜不驯的劣马

             即便如此,也愿有一天

             你在梦想的江湖里,行走的更远

 

我怀揣我的爱和梦想,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
彭钰尧

  借旅行的专题,抒发对《泛若不系之舟》这本书的感想。

我常听到: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旅行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品尝各地的美食,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甚至“咔嚓”留下美好的纪念,趁机在朋友圈多集几个赞。可是我们似乎都忘了,旅行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对旅行本身的思考。而这本书将二者很好地融合,既通过旅行实现身体游历的愿望,又不乏对所见所闻的剖析和独特的见解。它收录了作者傅真游历印度、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几个亚洲国家,最令人难忘的恰恰不是旅途中的趣闻,而是作者叩问心灵的那些笔录感想。这些剥开现实外表的语句不会因为旅途的结束而消失,不会因为胶片泛黄而被遗忘,就像书本指导人的一生,提醒着我要通往自己的内心。

如果说旅行是身体在路上,那么读书也许是灵魂在路上。他们都通往一个地方,那就是自己的内心。在这段过程中,对自己人生不断修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游历”(作者的描述真是栩栩如生呀,就像亲身经历一般)印度的时候,我也是打破了对印度的最初想法,以为他们森严的种族等级制度下分隔着各个阶层,上层的人们可以光鲜亮丽地披着时尚的纱丽经过衣衫褴褛的乞丐和无片瓦遮身的底层人民。渐渐地追随作者的脚步,我也看到了印度确实是这样的贫穷和肮脏,同时他们的人民也是谦卑得可爱。我想,这有一大部分功劳归于宗教的熏陶。

虽然我未亲身到过印度,但隐隐约约感受到作者想提醒我们的是,看到那些旅游业发达的景区,也别忘了一墙之隔贫民窟的存在;看到他们野蛮无礼地朝你吐出一口浓痰时,也别忘了他们对生死的淡然,在恒河边祈祷的高尚的剪影。也许这可以理解为何大批大批的人涌到印度学习瑜伽,虔诚地长跪在宗教的裙摆之下——只因印度人贫穷而“富裕”。他们的文明已经超越钢铁森林、纸醉金迷、用金钱堆砌的所谓发达城市,借作者的话说:“怀着学习的心态在宗教中获取思考方式和精神力量。”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来不及看看自己的内心哪里被触碰了,哪里需要修补了。在印度,你可以让你的心驰骋在路上,不受世俗的牵绊。

我曾有这样的想法:经历一场旅行,记录下所感,用墨香为每一次冒险画上句号。好像是一种仪式,缺少了就失去了旅行的意义,不符合我这个文青的作风。但往往由于太久没有写作辞藻的单调,或是旅途的疲惫,无法圆满完成。经过这次阅读,让我恍然大悟:如果部尝试改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没有日积月累的写作积累,没有阅过一定的书籍,哪来流畅的文字?感叹自己充满功利想法的同时,也在赞叹作者的渊博和勇敢,帮助了我摆脱苦恼,不知不觉旅行变得单纯,生活也不再急急忙忙,不再是无意义的运转。

在路上,心灵和身体都在旅行。不再祈求一蹴而就,每一次旅行就想领悟什么,改变什么。其实现实还在旅行的终点等着我们,改变也需要一点一滴的沉淀,好好享受过程吧。就像阿尔卑斯山谷的某块标语说的:“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