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鸳鸯蝴蝶派(Romances School)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绵延较久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1908年左右,于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达到极盛时期。由于该派别有许多作品描写“像一对蝴蝶、一对鸳鸯一样”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因此被称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的《玉梨魂》、《雪鸿泪史》,李定夷的《美人福》,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
2. 学衡派(Xueheng School)
学衡派因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是以《学衡》为中心的一个文学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流派。代表人物有当时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他们以《学衡》为阵地,认为文言文优于白话文,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模仿西人,仅得糟粕”。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3. 新月派(Crescent Moon School)
1923年,胡适、徐志摩、梁启超、林徽音、王赓、陆小曼等人在北京组织了一个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俱乐部。他们崇拜泰戈尔,故根据泰戈尔的《新月集》将俱乐部命名为新月社。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开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又出版了《新月》月刊,新月派正式形成。代表作品有闻一多的《死水》、《一句话》,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秋虫》等。
4. 甲寅派(Jiayin School)
甲寅派是1925年出现的封建复古主义的派别之一,以章士钊为代表。甲寅派所办《甲寅》周刊,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提倡文言文,反对新文化运动,为北洋军阀的统治辩护。后经鲁迅及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拥护者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来。至此,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告终。
5. 论语派(Analects School)
论语派是一种现代文学流派,因1932年9月16日在上海创刊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内容以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论语派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6. 七月诗派(July Poetic School)
七月诗派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在诗人胡风(1902-1985)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形成并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为主要阵地,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主要以抗战为背景,描述民族的历史灾难,抒发爱国激情,进而表现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
7. 伤痕文学(Scar Literature)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1978年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直面惨痛的心灵创伤,这也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8. 反思文学(Self-examination Literature)
反思文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思文学有对人道主义的张扬,如谌容的《人到中年》;有对婚恋主题的开掘,如路遥的《人生》;还有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和思考,如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等。
9. 改革文学(Reform Period Literature)
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靡一时的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为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10. 先锋文学(Pioneer Literature)
先锋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通常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批作家的创作,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发起挑战,震撼读者的感受能力。先锋文学的代表作有马原的《虚构》,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和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编辑: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