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跨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讨厌机器文明,永远寻求新的刺激,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2. 华尔街的“民意”(public opinion on Wall Street)
华尔街是美国纽约的一条街。17世纪时,华尔街是贸易中心和贩卖黑奴的市场,二战后,这里成了美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华尔街便是美国垄断资本的代名词,华尔街的“民意”即指美国垄断资本家的意愿。
3. 欧·亨利手法(writing styles of O. Henry)
欧·亨利是美国20世纪初短篇小说家。他主要写幽默小说,其作品常以“含泪的微笑”抚慰那些小人物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打击的心灵创伤。他善用夸张、嘲讽、双关语等,并尤擅于安排故事结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命运大变,使读者瞠目结舌,却又深信不疑。后泛指在结尾处峰回路转、柳暗化明的突变手法。
4. 蒙娜丽莎的微笑(smile of Mona Lisa)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达·芬奇的作品。完成于1506年,画中的蒙娜丽莎相传原是佛罗伦萨有名的美女,她性情矜持,郁郁寡欢。为了使蒙娜丽莎露出发自心扉的微笑,达·芬奇请乐队演奏美人家乡的作品,才使他嫣然一笑。常比喻青年女子迷人的微笑,或转义为神秘的微笑。
5. 极乐世界(pure land)
“极乐世界”原为印度佛教名词,又称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天、安乐国。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地界。比喻最快乐的地方或虚无飘渺的地方。
6. 护城神像(statue of city protection)
古希腊作为城市保卫者的武装神祗的雕像。当时的人认为,只要护城神像还在,敌人就攻不破。被雕成的神像主要有太阳神阿波罗、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后转义为有力的保障和支柱。
7. 骑士精神(the chivalry)
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以其独有方式控制着整个社会,整个社会都围绕且依托着宗教信仰而运转。骑士贵族阶级正是在基督教信仰控制下,逐渐发育出了骑士精神。骑士精神不仅是一种阶级意识,更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社会生活与自我认知的完美结合,它所承载的是整个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信仰与价值。它是以个人的荣耀感为崇敬对象,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代表了骑士的高尚品格。骑士八大美德包括:谦卑(Humility)、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Valor)、怜悯(Compassion)、诚实(Honest)、公正(Justice)、灵性(Spirituality)。
8. 禁果(Forbidden Fruit / Kielletty hedelm)
《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子,惟有一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禁止吃。但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禁果,夏娃受蛇的引诱进食了禁果,又把果子给亚当吃,结果他们心明眼亮,知善恶,辨真假,羞耻之情油然而生,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于是亚当、夏娃及那条蛇各领其罚。亚当一辈子务农,要付出血汗才可免受饥饿之苦;夏娃要饱受怀胎之累和生育之苦。而蛇则被砍掉四腿,一辈子要用肚皮走路,以泥土为食。禁果常被用来比喻因被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9. 沙龙(salon)
“沙龙”是法语的译音,它原为意大利语,17世纪传入法国,最初为卢浮宫画廊的名称,后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巴黎的名人们志趣相同,欢聚一堂,或作诗绘画,或欣赏典雅的音乐,或就各种感兴趣的问题促膝长谈,无拘无束,各抒高见。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形式的聚会称为“沙龙”。
10. 圆桌会议(round-table conference)
“圆桌会议”出自英国古代英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传说。圆桌无首席末席之分,象征围桌而坐的骑士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圆桌旁举行的会议称为“圆桌会议”。表示参加谈判的各方一律平等。到今天“圆桌会议”已成为平等交流、意见开放的代名词,也是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一种重要的协商和讨论形式。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