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我提高内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
自我提高内驱力最初由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开始,日益显得重要,成为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归因(attribution)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归因理论是对成就动机理论的重要发展,该理论阐明了认知对成就动机的重要作用。其代表人物韦纳将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三维度分别是内外性维度、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六因素分别是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况、工作难度、运气好坏、外界环境。
3. 学习动机(academic motivation)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动机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
4. 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Theory)
指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动机是由他对这一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对这一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的。个体自认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一目标中获取的激励值就越大,个体完成这一任务的动机也越强。
5. 程序性知识(productive knowledge)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指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6. 知识迁移(transfer of acquired knowledge)
知识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造成影响。按影响效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若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知识有促进作用,则称为正迁移;若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知识有阻碍作用,则成为负迁移。
7.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由于学习策略是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因此这种活动不是固定的程序,而是根据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即时生成的一种不稳定的认知图式,这种图式可以被学习者接受而成为经验,也可以因学习者的忽略而消失。
8.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该过程由四个阶段构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9. 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
成功智力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指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个体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这里所说的成功,其一,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到的人生理想目标的成功;其二,是每个正常的个体都可以发展的成功。
10.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就其基本结构来说,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编辑: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