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考点津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译考点津» 百科知识» 魏晋隋唐名词解释十条

魏晋隋唐名词解释十条

魏晋隋唐名词解释十条
 
1.官渡之战
公元199年,袁绍灭公孙瓒,地跨青、冀、幽、并四州,势力很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豪强之一。袁绍欲剿灭曹操,统一黄河下游地区。曹操兵力较少。然袁绍虽兵多,但内部矛盾重重,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其人亦优柔寡断。而曹操内部人心齐整,能用谋士良将之言。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曹操采袁绍谋士许攸之计,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欲南下一统中国。于208年,挥师南下,意图攻取荆州。时荆州刘表拥兵十余万,根基雄厚。然其于当年病故,其子刘琮不能守,降于操。刘备退至夏口,遣诸葛亮结盟于孙权。孙权亦担心曹操先图荆州,再图东吴。于是,乃成孙刘联盟。孙权使周瑜率水军三万,合刘备两万人。共计五万人,于赤壁,以迎曹操二十万大军。曹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乃用铁环将船相连。遭周瑜火攻,招致大败。此一战后,曹操退居北方,三国形势初成。
 
3.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关羽于樊城大败曹军。曹操利用孙刘矛盾,使孙权攻取荆州,以缓和关羽北上之压力。荆州关系东吴政权安危,又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迎战刘备。直至六月盛夏,刘备欲秋后再战,却招致火攻而大败。刘备率残兵逃至白帝城。夷陵战后,孙吴占据荆州,将蜀汉遏制在三峡之内,稳住了西边的屏障;蜀汉战败,据险立国。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形势继续维持。
 
4.唯才是举
魏晋时期的用人政策,为曹操所提倡。他反对东汉时期的把所谓“门第”、“道德”作为用人的主要标准,而主张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德如何,都可重用。这是用人政策的一大改革。
 
5.领兵复客制
三国时期,吴国豪族势力进一步发展。孙吴政权是依靠“朱、张、顾、陆”等大族支持建立的,为保障大族的特权地位,吴国实行了领兵制和复客制。领兵制允许大族建立私人部曲并可世袭。复客制是政府将土地上的农民一起赐给豪族作为其私属,使士族势力进一步膨胀。
 
6.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7.占田制
占田制是西晋武帝时户调式政策中的一项,也叫做占田课田制。“占田”数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的数量,“课田”数是国家征收田租(税)的亩数,每亩纳粮八升。曹魏之制,田租每亩四升,西晋的田租高出曹魏一倍。
 
8.户调制
户调制是西晋武帝时户调式政策中的一项征收户税的制度。边郡与内地,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每户纳賨布(税名)一匹,远的纳一丈。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征收单位。西晋的户调额比曹魏增加了二分之一,这对广大劳动人民是很不利的。
 
9.品官占田荫客制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是西晋武帝时户调式政策中的一项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的经济特权的制度,但也有为贵族、官僚们的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限”的用意,以制止土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晋武帝的占田制是以西周的井田制为模式的。在当时的土地私有制下这是行不通的。
 
10.八王之乱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晋惠帝即位。惠帝白痴,皇后贾后是个政治野心家,以惠帝名义,密令楚王杀辅政的汝南王和政要大臣。八王相继起兵讨伐,于是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直至东海王毒死惠帝,另立司马炽为怀帝,“八王之乱”至此结束。“八王之乱”是一场大破坏,再加上天灾不断发生,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流离失所。
 
(编辑:杨昱芳美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