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考点津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译考点津» 百科知识» 中国文学常识十例

中国文学常识十例

中国文学常识十例

1.诸子散文:
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各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道法墨四家。

2.历史散文:
先秦时期以历史为主的散文,其概念相对于诸子百家的哲理性散文而言。以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分国别体、编年体和纪传体。

3.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在字数、句数、平仄、声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

4.纪传体史书: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5.敦煌变文:
变指经变,佛教用语,以佛经的内容为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即为变文。1899年敦煌佛洞发现大量唐代变文抄本,即为敦煌变文。

6.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到一起,集中表述历史大事的过程。分两种情况: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属于前者。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具一事之本末”者,宋元以后不断涌现,至明清多为各种“纪略”“方略”。

7.伤痕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得名于卢新华的以“文革”中知识青年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8.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一些特征。又称新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

9.话本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是一种通俗民间文学,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体裁。

10.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与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深邃,主题更深刻,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



(编辑:杨昱芳美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