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宪章派文学
宪章派文学出现于19世纪30-40年代,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之一。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激化了劳资矛盾,宪章运动兴起。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宪章派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战斗性。作者多为产业工人,作品取材现实,内容丰富,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主要体裁是诗歌,特别是群众喜爱的歌谣体和圣诗体诗歌。代表诗人有琼斯和林顿等
2. 海德堡派
海德堡派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团体。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人在海德尔堡出版《隐士报》,他们重视发掘德国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歌,给当时的德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格林兄弟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集》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这些童话具有奇异的幻想情节,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正义。
3. 湖畔派诗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诗人华兹华斯,他与柯尔律治和骚塞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被称为“湖畔派”。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1798年,华兹华斯在他与柯尔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再版时所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4. 托尔斯泰式主人公
托尔斯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的独特的主人公形象,这些形象有各自的个性,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如不倦地探索人生的意义,不满贵族阶级的腐朽道德和社会黑暗,寻找与人民接近的途径等。这些形象体现了作家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也表现了俄国部分贵族知识分子力图从平民化中寻找出路的时代趋向。这一类形象主要有:伊尔倩耶夫、奥列宁、安德烈、彼埃尔和聂赫留道夫等。
5. 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的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全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塑造精神探索性的人物形象。“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6. 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是雨果著名的美学主张,他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品中的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法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作品中的人物对照是多层次的,有人物间的善恶对照,如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有人物自身的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如克洛德;有人物外表与心灵的美丑对照,如加西莫多等。
7.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8. 东方叙事诗
拜伦在写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三、四章之前,还写了一组取材于东欧地中海沿岸各国和远东土耳其等地的作品,总题为《东方叙事诗》。它包括相互独立的6部诗篇:《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和《巴里西娜》。它们以南欧和东方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描写了一些孤独、高傲的叛逆英雄,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9. 十二月党诗人
十二月党人是俄国19世纪初期的贵族革命家,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十二月党诗人”主要有雷列耶夫、奥陀耶夫斯基和别斯土舍夫等。这些诗人认为,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精神,关心人民命运。他们的作品与贵族革命运动紧密联系,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理想。“十二月党诗人”是俄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较为激进的作家,雷列耶夫的《致宠臣》和《沉思》等诗篇对普希金等进步作家产生过影响。
10.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编辑:王鑫)